 
            中国汽车产业格局,仍在经历深刻重塑。
不久前,国家统计局发布了我国汽车产量数据。前三季度,安徽超越广东成为中国汽车制造第一省,广东、重庆紧随其后,山东位列第四。
尘埃已定?仍有变数。
作为技术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融合的综合性产业,汽车产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第一省”之争是远不止于排名的经济命题。
2024年,山东汽车制造业营收5959.97亿元、增长3.97%,汽车产量234.7万辆,居全国第4位,是全国最大的商用车生产基地;今年1—4月,山东汽车产业继续保持良好增长势头,工业增加值增长15.8%。4月单月,山东甚至以23.37万辆的月产量首次拿下全国第一,同比涨幅高达45%。

毋庸置疑,汽车是山东驱动经济总量跃升、巩固工业大省地位的支柱产业。而从上游动力电池、电机等核心部件生产企业,到中游乘用车、商用车等整车类企业,再到下游充换电设备、电池回收等企业,完备的产业链条不仅加速推动着山东从传统资源依赖向创新驱动转型,更借由联动上下游产业集群化发展,提升着区域经济抗风险能力。
换言之,在这场竞争中突围,将为山东新旧动能转换提供关键支撑。
冲刺四季度,“山东汽车”还能冲多远?山东制造的“青岛引擎”还有多大后劲儿?
01 决胜新能源
“第一省”易主背后是新能源时代下产业格局的变化。
2024年,安徽以262.03万辆的产量排名全国第二,距离彼时位于第一位的、产量高达570.74万辆的广东还有很大差距。而不到半年,安徽于今年5月即完成反超,直至三季度末始终保持领先身位。
一进一退,恰恰就在新能源汽车产业竞争格局的变化上——以奇瑞汽车为代表的安徽本土企业产销量快速增长,以广东部分合资车企为代表的传统车企产销量大幅下滑。

图源:奇瑞汽车
从某种程度上说,谁能在新能源汽车市场中保持竞争优势,谁就有可能成为今年的汽车第一大省。
剑指5000亿产业规模的山东,在新赛道上的布局日趋完备。
从细分领域来看,新能源商用车领域山东一骑绝尘,中国重汽、一汽解放、北汽福田、唐骏欧铃4大骨干企业在重卡、轻卡、中小卡等产品上加快新能源转型;在乘用车领域招引的比亚迪、吉利、奇瑞等国内头部企业,也在快速释放产能;从产业链分工来看,省内已初步形成济南、青岛为龙头,烟台、潍坊、淄博等配套协同发展的“两核引领、多点支撑”格局,枣庄和泰安的锂电、东营的轮胎、烟台的汽车零部件等一批特色产业集群也在同步壮大。
而作为聚焦整车制造的核心基地,青岛新能源汽车产业已经找准了差异化发展的进阶路径:
打造全国重要的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创新应用高地、新能源商用车生产基地和出口牵引型新能源汽车产业高地。这一定位既立足于城市现有的产业基础,又瞄准“智能化、网联化”的前沿方向,重点布局固态电池、智能座舱、车路云协同三大细分赛道。

今年年初,青岛奇瑞KD件生产车间建设项目入围2025年省重大项目名单和市重点建设类项目的名单;紧接着3月、4月,宁德时代接连在青岛注册成立两家子公司,覆盖换电技术、能源管理、电池销售等核心领域;截至目前,青岛已开放智能网联汽车测试道路121条,选择典型区域开展“车路云一体化”应用基础设施建设……
在新能源汽车智能化下半场竞争的关键阶段,随着落地项目与城市产业规划的紧密契合,青岛在“智能网联”的抢滩布局与加速推进,正成为山东冲刺汽车产业第一省的核心动力源。
02 产业链,竞争的隐形门槛
第一汽车大省排名变化,与国家统计局的统计方式调整直接相关——由“企业法人所在地”改为“生产地统计”,将比亚迪等车企在安徽生产的车辆,由计入广东产量变更为计入安徽产量,这自然推动了安徽排位的上升。
“哪里生产、数据归哪里”,不仅是产业真实贡献的还原,同时也更直观地展现出车企扩展和地方产业生态双向互动的关系。
随着市场竞争加剧,头部车企必然需在不同区域布局以降低物流成本、规避区域风险、扩大产能规模。如新能源汽车企业,需靠近电池原材料产地或新能源政策支持力度大的省份,以提升竞争力。产业链配套能力和产业生态成熟度越高的地方,越能吸引车企落地并形成实际产能,在新统计口径下越具实力冲击“第一”。
这一隐形竞速场中,山东在提速,青岛也一直在提速。
作为全国唯一拥有全部41个工业大类的省份,山东先天优势足,形成了“上游原材料—中游整车制造—下游充换电及回收”的汽车产业链条。目前,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企业超10万家,“全门类覆盖+高配套率”的优势明显;

青岛目前共拥有8家获得资质的整车生产企业,32家改装车生产企业,汽车产业规模以上企业数量超过300家,已构建起以一汽解放、上汽通用五菱、奇瑞等整车企业为引领,青特集团、一汽富奥国轩电池等零部件企业为支撑的完备产业链。
全域“整零协同”的产业生态基础之上,在研发端,青岛与多家企业达成合作,引入魏桥新能源汽车研发总院、一汽解放(青岛)商用车开发院、云路新能源研发中心等一系列项目,推进城市科研条件、产业结构与研发中心的核心技术的双向赋能;

在产业生态配套层面,青岛紧盯场景——深耕半导体领域的歌尔微电子,在汽车电子交互触控、智能声学、微系统模组集成等方面推出多项创新方案,帮助汽车实现更多智慧功能;宸芯科技所研发的C-V2X芯片和解决方案,已广泛应用于七个国家级车联网先导区。
更值得关注的是,当下中国新能源汽车面对着充满不确定性的国际市场,青岛作为山东汽车出海门户,有着得天独厚的出海优势。
汽车第一省的争夺,早已超越简单的产量比拼,而是产业链韧性、创新生态、出海能力的综合较量。一脚油门,山东显然可以走得更远。
03 长久蓄力仍需龙头牵引
截至9月,中国新能源车的渗透率已经突破55%的大关,并显现出加速拉升的趋势。这意味着,汽车第一大省的竞争高度依赖本地大型车企的发展。
安徽夺冠的背后,是奇瑞、蔚来和比亚迪等车企的蓄力。以安徽本土车企奇瑞为例,今年1—8月,其累计销售汽车172.7万辆,同比增长14.5%,其中大部分汽车产自安徽,自然加大了折桂的胜算;
传统强省广东,尽管合资企业产销量下滑,但其电动化转型的进程正在加速推进,以及本土车企比亚迪产销量也在快速增长;

图源:长安汽车
重庆汽车产量超越山东,同样有赖升级为独立央企的长安汽车集团——1-8月,长安汽车累计产量为161.86万辆。其中,新能源汽车累计产量达到62万辆,同比增长56.92%。
参考身前的省份,山东不乏牵引的龙头。

魏桥创业集团依托铝产业优势成立的新能源汽车科技集团,是全球唯一同时具备铝全产业链和整车制造与回收再生能力的汽车企业。轻量化是提升新能源汽车续航与性能的关键,魏桥新能源汽车中的锐胜王牌MPV已经成为家用车型细分市场的销量冠军。但这同时也暴露出山东“商强乘弱”的短板。
新能源商用车虽具规模但附加值有限,这制约着全省汽车产业的竞争力与市场辐射力。于“强龙头”青岛而言,这正是“挑大梁”的担当所在。

商用车领域,青岛积极支持一汽解放新能源转型,力求“强者恒强”。如,建设中的一汽解放微型商用车项目,改造自海隆汽车城工厂现有厂房。项目投产后预计将实现燃油和新能源车型的共线生产,规划年产微型卡车10万辆。
乘用车领域,一方面青岛传统车企通过“存量改造+增量突破”实现破局,如一汽-大众华东基地于去年底启动了宝来全新车型项目改造,新增或改造设备约1700套,新车型将在动力系统、智能网联方面实现大幅提升;一方面青岛也在竭力推动奇瑞青岛基地产能爬坡,积极引入新能源乘用车头部企业区域总部。
“王牌”“龙头”绝非一蹴而就,进击“第一省”也绝非易事,但电动化与智能化浪潮奔涌之下无疑会带来更多重新洗牌的机会。
汽车工业是工业皇冠上的明珠,谁会是最亮的那一颗。让我们拭目以待。
来源:QMG青岛广电·回澜听涛
转载声明: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本条内容侵害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
编辑:苑飞
审核:张宸良
1、凡本网专稿均属于鲁眼瞰天下所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及鲁眼瞰天下的作者姓名。
2、本网注明“来源:×××(非鲁眼瞰天下)”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品内容涉及版权和其它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核实确认后尽快处理。
3、因使用鲁眼瞰天下而导致任何意外、疏忽、合约毁坏、诽谤、版权或知识产权侵犯及其所造成的各种损失等,鲁眼瞰天下概不负责,亦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4、一切网民在进入鲁眼瞰天下主页及各层页面时视为已经仔细阅读过《网站声明》并完全同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