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珍珠小镇“绿”变之路 生态与珠光共绘新姿
“世界珍珠看中国,中国珍珠看山下湖。”浙江省诸暨市山下湖镇,是全球最大的珍珠产业集散中心,这里的珍珠交易占全国的80%、全球的70%,市场规模突破500亿元,构建起涵盖养殖、加工、设计、销售的全产业链条。

图为工作人员在珍珠智能化养殖基地放蚌。 新华社记者 毛竹 摄
一颗珍珠造就了一个产业,一个产业成就了一座城市。近年来,山下湖镇经历了一场深刻的产业绿色革命,不仅实现了产业的绿色蝶变,更探索出了一条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协同共进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山下湖镇位于诸暨市东北部,是个地势低洼的水乡湖区,一条枫桥江穿境而过。这座人口不足3万的小镇,有着“珍珠小镇”的盛名,璀璨的珍珠带动了山下湖镇居民实现增收致富。

图为在百度地图截取的山下湖镇位置。
一颗珍珠,从播种到收获,其间要经历什么?日前,中国发展改革报社记者跟随“活力中国调研行”记者采访团走进山下湖镇的珍珠养殖基地。养殖基地的湖塘水域星罗棋布,澄净的水面上,一个个白色的浮标整齐排列,在阳光的照射下好似一颗颗晶莹透亮的珍珠。
从曾经污染严重的珍珠养殖水域,到如今湖面澄净、群鸟翱翔的美丽景象,山下湖镇经历了从“臭水湖”到“清水湖”“珠光宝气湖”的华丽转变。10多年前,山下湖镇的水塘却是另一番景象。当地养殖户告诉记者:“以前人们大多是用鸡鸭粪便喂珠蚌,导致水体发黑发臭,一开窗异味就会飘进屋里。”珍珠产业一度因养殖污染难题而经受阵痛。那时,当地主要采用传统粗放的养殖模式,养殖户们为追求珍珠快速生长,大量投喂有机肥料,导致水体富营养化,不仅出现严重的环境污染,也影响到珍珠的品质,使得珍珠养殖的质效提升面临瓶颈。
2017年,诸暨实施了史上最严的“禁养令”,通过对水质不达标的养殖户禁养关停,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全力破解产业背后的污染之痛。
在政策倒逼下,养殖户纷纷寻求转型之路,新型珍珠养殖技术不断涌现,对养殖尾水进行严格生态化处理、在养殖池内种植净化水草、使用“蚌+鱼”“蚌+藕”等水产套养方式……“禁养令”效果立竿见影,通过技术创新实现产业的绿色升级,成为“珍珠小镇”一段时间里面临的主要课题。
“我们既要珠光宝气,更要碧水清波。”山下湖镇党委书记郭南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山下湖镇通过深化技术创新,持续推进珍珠蚌的环保养殖,不仅大大改善水环境,也推动珍珠养殖产业实现绿色、健康、可持续发展。
在山下湖镇的“绿”变路上,科技创新成为关键力量。
“技术变革的背后,是向‘绿’而生的初心。我们为鱼蚌类生物修复家园,从而获得了优质的淡水珍珠。这就是自然给人类的回馈。”浙江清湖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郭伟锋的这番话道出了山下湖镇珍珠产业绿色转型的本质。
郭伟锋告诉记者:“实践证明,绿色生态才是最大的财富。”“禁养令”出台时,他刚辞去湖北一家珍珠养殖企业技术员的工作,回到家乡诸暨创业。意识到生态保护的重要性,他创办的企业通过研发自动化管网式养殖技术,成功解决了“投肥污染水源,不投肥蚌就不长”的难题,推动了行业的绿色转型升级。

这是8月9日在浙江省诸暨市山下湖镇拍摄的珍珠养殖技术模拟系统。新华社记者 毛竹 摄
在铺设好的主水管道下方,悬浮挂养着珠蚌,传感器实时监测蚌塘水质,藻类投喂精准到克,连水温都自动调节……珍珠智能化养殖基地引入了悬浮式自动升降挂养装置,工作人员通过养殖自动化系统来设置投喂的间隔时间,事先培育好的藻类就会被“靶向投喂”到每一只珠蚌体内,确保它们在水中的生活需求得到满足,也有效解决了水体污染的问题。
郭伟锋说,这种装置就像给珠蚌用上了专属“奶瓶”。通过“奶嘴式”精准投喂实现定量定时喂养,能够让珠蚌吃饱而且没有浪费。传统养殖中的大量残饵和排泄物很容易导致水体富营养化,而精准投喂这种“以质代量”的养殖模式则实现了肥料与水体的完全隔离,为珍珠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有相关数据显示,采用精准投喂技术后,饲料利用率提高了40%以上,珠蚌成活率提升至95%,养殖周期缩短了30%,这项技术的生态效益尤为显著。
“在自然水域的生态系统中,珠蚌还扮演着鲜为人知却至关重要的角色。”谈起珠蚌,郭伟锋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他颇为形象地介绍说,珠蚌喝的是脏水,吐的却是纯净水。这种软体动物,实则是水体净化的天然工程师,庞大的珠蚌群落能显著改善水体透明度,抑制藻类暴发,这就相当于是一个EOD(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模式下的生态修复。
有研究发现,通过人工培育河蚌种群,可以构建起“以蚌治水”的生态链。据介绍,清湖控股联合同济大学共同研发的“智能生物链治水·靶向养殖技术”,通过实施生物法原位清淤、污水资源化高效利用、富营养水体可持续性长效修复,达到了还原健康生态水环境的目的,在富营养水体治理和水产养殖领域取得十多项国家专利技术。目前,该技术的应用已遍布浙江、江苏、山东、福建、湖北、广东等多地,成功修复杭州红旗河、滨江西兴后河等黑臭水体,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当珍珠产业实现绿色与智慧转型时,其销售模式也迎来了蝶变升级。山下湖镇充分利用数字经济发展机遇,抓住电商直播风口,打造“珍珠小镇”直播基地。电商直播带货的兴起,不仅改变了珍珠的销售模式,更重塑了整个产业生态,成为推动珍珠产业升级的重要力量。
山下湖镇还有大型珠宝交易市场——华东国际珠宝城。占地16万平方米的华东国际珠宝城场馆里,各色珍珠产品琳琅满目。白天,采购商和顾客走进华东国际珠宝城问价寻货;入夜,人潮退却后是主播们的接力登场,“线上+线下”的融合不断激发出消费新场景。珠宝城的一些商家纷纷表示,电商直播可以让消费者直观地看到珍珠品质,这种产销互动新模式为传统珍珠产业注入了新活力。

8月9日,工作人员在浙江省诸暨市山下湖镇开蚌取珍珠。新华社记者 毛竹 摄
如今,上万名“新珠农”通过直播把诸暨珍珠卖到全球各地,让珍珠产业告别了“看天吃饭”的时代,转而“靠流量吃饭”。
郭南表示,诸暨的目标是打造全球瞩目的“珍珠小镇”。电商直播不仅拓宽了销售渠道,更倒逼产业提质升级。目前,华东国际珠宝城已经从单纯的产品销售向服务、展示、研发、设计、文旅体验一体化方向转型,推动线下从单一销售向“珍珠+文化+旅游”的复合型业态升级。
“伴随着AI技术的引进与应用,珍珠产业将迎来品质提升的新纪元。”浙江省珍珠行业协会秘书长何铁元告诉记者,AI加工等新技术的引进与应用,使得珍珠行业的加工效率大幅提升,产品质量也更加稳定,进一步提升了产业的整体竞争力。
据了解,为了让AI更“懂”珍珠,山下湖镇正在与高校合作开发专属AI大模型,以此来进一步强化设计适配性。为了确保珍珠产业的质量控制,山下湖镇还建立了全国首个新媒体珍珠主播培训基地、全国首个珍珠产业知识产权保护中心等,这些举措为珍珠产业的质量控制和品牌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持,有助于规范市场秩序,提升珍珠产品的附加值,推动珍珠产业向高端化发展。
山下湖镇以珍珠产业为基础,积极推动文旅融合,实现了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良性互动,构建全产业链共富生态。山下湖镇推出了珍珠白、西施之泪等多条主题游线,整合串联了西施故里旅游区、白塔湖国家湿地公园等文化旅游资源。此外,还大力发展特色研学游,吸引青少年进行现场开蚌、珍珠打磨、成品DIY体验,让游客亲身体验珍珠的魅力,进一步提升了珍珠产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在“两山”理念的引领下,山下湖镇的珍珠产业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从珍珠养殖到创意设计,从跨境电商到文旅融合,山下湖镇这个因珍珠而兴的小镇,正用自己的方式书写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故事。
来源:中国改革报
转载声明: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本条内容侵害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
编辑:吴帅
审核:宸谦
1、凡本网专稿均属于鲁眼瞰天下所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及鲁眼瞰天下的作者姓名。
2、本网注明“来源:×××(非鲁眼瞰天下)”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品内容涉及版权和其它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核实确认后尽快处理。
3、因使用鲁眼瞰天下而导致任何意外、疏忽、合约毁坏、诽谤、版权或知识产权侵犯及其所造成的各种损失等,鲁眼瞰天下概不负责,亦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4、一切网民在进入鲁眼瞰天下主页及各层页面时视为已经仔细阅读过《网站声明》并完全同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