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墨空性:赵无眠艺术中的佛法显相——以般若智慧观照道象主义的觉性维度

2025-02-02 浏览量:
0

 赵无眠作品中流动的墨迹与坍缩的色域,恰似《金刚经》“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的视觉证悟。

640.jpg

赵无眠水墨作品

      其《刹那生灭》系列(2020)以液氮速冻技术固定墨色蔓延的瞬间,冰晶在宣纸上爆裂形成的放射状纹路,恰如“露电之喻”的具象化——当观众凝视这些被永恒定格的消逝过程时,所见非墨色之形,而是对“诸行无常”的直观体认。

      这种将创作行为本身转化为“缘起性空”演示的实践,超越了传统水墨的审美范畴,直指佛教“诸法无我”的核心教义。 

640 (1).jpg

赵无眠综合材料作品       

      在《量子观境》(2021)中,纳米级金箔颗粒悬浮于丙烯介质,随光线角度变幻出或聚或散的星云图景。这种刻意设计的不确定性,暗合《楞严经》“见与见缘,并所想相,如虚空华,本无所有”的哲学观——画面中看似实在的物象,不过是因缘和合的暂时显现。艺术家以物质科学解构物质实在,恰如佛陀以般若智慧勘破色相迷障。  

三重观照:山水认知的禅悟次第  

      赵无眠的艺术演进轨迹,完美映射禅宗“看山三境”的觉悟历程:  

      1. 看山是山(具象之执)  

640 (2).jpg

      早期作品《秋林微有声》(2008)中尚存刘国松式的水墨肌理探索,虽已突破传统皴法,仍困于“画什么”的形相执着。如六祖慧能斥责神秀“时时勤拂拭”的渐修法门,此阶段创作犹带刻意求工的匠气。  

      2. 看山非山(抽象之妄)

640 (3).jpg

      2015年《众流》系列标志其进入“破相”阶段:用电磁场扰动铁磁流体形成的抽象轨迹,看似破除物象束缚,实则堕入“空执”陷阱。犹如小乘行者耽于空境,画面中过度追求形式解构,反成新型法执。  

      3. 见山仍是山(道象之真)  

640 (4).jpg

      近年《太和》(2020)系列实现终极突破:无人机航拍的终南山实景与AI生成的《辋川图》记忆数据叠加,构成“非实非虚”的山水意象。这种“无所住而生其心”的创作观,既不舍妙有,亦不滞真空,终达《坛经》“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的中道境界。  

离相寂灭:笔墨道场的究竟解脱  

      赵无眠的“道象主义”创作方法论,与《金刚经》“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的教谕形成深层共振:  

      1. 工具解脱  

640 (5).jpg

      在《无笔之书》(2022)中,艺术家让蚂蚁群携带墨汁在宣纸构筑巢穴,三个月自然形成的巢穴纹路被扫描放大为巨幅山水。这种放弃“我执”的创作方式,实践了《维摩诘经》“不从智生,不从识生”的无为法要,使笔墨工具从“我”的延伸升华为“法”的示现。  

      2. 时空消融  

640 (6).jpg

      其装置《刹那千年》(2021)将长城砖石研磨成粉,混合墨汁书写《心经》,投影仪将文字分解为光粒子洒向雾幕。观众伸手触碰时,经文如水中月影般碎散重组。这种对“成住坏空”的即时演绎,打破线性时间幻觉,印证《华严经》“一念包含三世劫”的时空观。  

      3. 观者即作者  

640 (7).jpg

      赵无眠于第57届威尼斯双年展参展作品《镜观》(2017)设置禅堂式镜面空间,观众身影被实时转化为水墨笔触投射于四壁。当参与者惊觉自己既是观画者又是造画者时,《楞伽经》“自心现量”的深意不言自明——艺术不再是外在客体,而是观者心相的镜鉴。  

  无住生心:东方美学的究竟涅槃  

640 (8).jpg

赵无眠在野外实施“时空艺术”现场

      赵无眠的国际化实践,恰似《六祖坛经》“佛法不二”精神的当代诠释:  

      1. 破除东西二元  

      在其个展“诗境的追寻”(2022)中,敦煌飞天纹样经算法解构为量子云图,再与波洛克式滴彩技法融合。这种超越文化符号的“法界体性”创作,实践了《中论》“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的中观正见。  

       2. 技术即禅机  

      与CERN合作的《粒子般若》(2023),将大型强子对撞机数据流转化为动态水墨影像。亚原子世界的生灭与墨色的晕染同频共振,科技不再是佛法的对立面,而成为“青青翠竹,尽是法身”的现代注脚。  

       3. 美学的涅槃  

       其日本美秀博物馆特展“空色不二”(2023),展厅地面铺陈粉碎的历代名画仿制品,观众踏过时引发空气投影生成新山水。这种对艺术圣物的“破执”,直指《心经》“色不异空,空不异色”的终极真相——当美学崇拜消融于无常之舞,真正的艺术自由方得显现。  

 结语:艺术作为渡河之筏  

640 (9).jpg

赵无眠装置作品     

       赵无眠的水墨道场,恰似《金刚经》所述“如筏喻者”:当观者在《不动是真山》(2018)装置中穿过雾气弥漫的墨色长廊,最终在镜屋看见本心时,所有技法、观念、东西方之争皆成过眼云烟。

      这种以艺术为舟筏度化众生的悲智双运,不仅重释了“笔墨当随时代”的古训,更在图像泛滥的数码时代,为迷失的视觉文明指明“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解脱之道。

      当最后一点墨色在虚空消散,留下的不是作品的痕迹,而是观者心中生起的般若觉性——这或许便是当代艺术最深邃的涅槃寂静。  

艺术家简介

640 (10).jpg

   赵无眠

      中国当代艺术家。    

      国家文旅部李可染画院常务理事、副院长,当代艺术研究院院长。文学学士,理学硕士,工学博士,艺术方向留美学者。清华大学吴冠中研究中心研究员,法国国家美术家沙龙委员,美国夏威夷大学访问学者,日本北九州大学“赵无眠艺术研究会”名誉会长。   

       2015年被联合国KIP国际组织授予“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荣誉艺术家”称号;2016年日本北九州大学为其建立“赵无眠艺术研究会”;2018年被法国授予骑士勋章;2025年被美国科罗拉多大学授予荣誉博士学位。  

      作品展览于意大利威尼斯双年展、米兰世博会KIP国际组织馆国际艺术展、法国秋季美术沙龙展、法国大皇宫国际艺术沙龙展、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国际艺术展、美国耶鲁大学国际当代艺术展、德国包豪斯大学百年校庆邀请展、中国香港全球水墨大展、中国台北国际美术展等国际展览,并在美国、法国、意大利、德国、日本、中国等多次举办大型个人艺术展。 

       是“全球设计之母”德国包豪斯大学建校100年来邀请展览的第一位华人艺术家。


来源:当代亚洲艺术中心

转载声明: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本条内容侵害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

编辑:姜雷

审核:战言利

 

免责说明

1、凡本网专稿均属于鲁眼瞰天下所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及鲁眼瞰天下的作者姓名。                

2、本网注明“来源:×××(非鲁眼瞰天下)”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品内容涉及版权和其它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核实确认后尽快处理。                

3、因使用鲁眼瞰天下而导致任何意外、疏忽、合约毁坏、诽谤、版权或知识产权侵犯及其所造成的各种损失等,鲁眼瞰天下概不负责,亦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4、一切网民在进入鲁眼瞰天下主页及各层页面时视为已经仔细阅读过《网站声明》并完全同意。        

分享到 -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