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三年人口净流入,这座城市凭什么能?

2025-03-25 浏览量:
0


2022年,人口净流入1.6万人;

2023年,人口净流入0.2万人;

2024年,人口净流入1.3万人。

连续三年人口净流入,安徽省宣城市是怎样做到的?

640.jpg

俯瞰安徽宣城城区
01

吸引力从何而来?

宣城吸引力,来自高质量发展迸发的活力。

先看一组大数据——

2024年,地区生产总值突破2000亿元大关、增长5.8%左右;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8%,固定资产投资增长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4.3%,进出口总额增长20%。纳入省开工动员项目105个,开工率并列全省第1位。

“2+3+4”产业链两个首位产业表现亮眼:汽车零部件、新能源产业产值达850亿元、750 亿元,分别增长20%、74.4%。新增规上汽车零部件企业45家,总数425家、居全省第3位。产业链去年总计招引项目596个、总投资2269.6亿元。

宣城吸引力,背后是新质生产力强劲的动力。

2025年1月,长三角(宣城)产业合作区迎来设立一周年,成绩单可圈可点。新签约、新开工、新投产亿元以上项目67个、60个、49个。

长合区广德片区寻钠电池、青钠电池等新能源重大项目相继落户,苏州诺达佳智能、威灏光电、鼎为光电“三兄弟”企业抱团签约、一起开工;宣州片区催生“数控小镇”,已集聚数控刀库、数控光机、五轴加工中心等企业23家;郎溪片区开工长合大道等8个项目……

宣城吸引力,竞争力在政企一心的营商环境。

政商恳谈会,这个宣城营商环境最大的IP,2025年依然每月如期而至,开出了新意,既有“推进重大项目建设”专场,也有与新生代企业家面对面主题;走进市“两会”,上门听取代表委员意见;走进宣州区,离企业再近一点、离企业家更近一些。来自苏州的企业家、宣城立讯精密工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朱陆凤是政商恳谈会的“老朋友”,他从昆山来到宣城深耕8年,一二三期项目均已投产,今年又有新项目开工,他觉得,有这样的营商环境,立讯在宣城投资和发展的信心更足了。

宣城吸引力,优势在这幅独一无二的“宣纸上的山水画卷”。

蓝天碧水净土,全市环境空气质量连续5年全面达标,优良天数比例稳居全省第2位。作为全国唯一的“中国文房四宝之城”,宣城全力打造全域旅游发展先行区,铺展文旅融合的新图景……

640.png

02

吸引力有多强?

宣城吸引力很硬核,连续4年入围“中国城市人才吸引力百强榜”,连续2年跻身“全国城市创新能力百强榜”。

“百强榜”有实实在在的数据支撑。自2022年以来,宣城已吸引10万余名大学生来宣开展实习实训实践,173所高校在宣建立实践、实习、实训基地,引导4300余名大学生留宣就业。

以青春之名,赴宣城之约,毕业于郑州电力职业技术学院的贾世原便是其中一位。固德威电源科技(广德)有限公司与郑州电力职业技术学院签订校企共建协议,作为第一届“订单班”学生,小贾毕业后正式入职企业留了下来,他说:“宣城人才环境好,企业发展前景好,我决心留在这里建设‘第二家乡’。”

宣城吸引力,是向每一位远道而来的城市“合伙人”,伸出诚意满满的橄榄枝。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百名博士走进宣城、留学人员创新创业大赛、海外高层次人才宣城行……好戏连台,群贤毕至。去年,宣城新招引6名博士后进入汽车零部件产业企业开展科研技术项目攻关,全市共有11家汽车零部件产业省级以上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引进来,敞开怀抱。每年12月12日,是专属版“宣城人才日”。2024年“人才日”期间,第六届长三角G60科创走廊人才峰会、九城市重点产业人才专场招聘会等一系列活动,集聚长三角人才精英。宣城47家参会企业带来1600余个岗位,达成初步就业意向近400人,现场同步云端直播观看量有6.23万人次。

走出去,跨省“抢人”。组织开展“诚觅宣城合伙人·百所高校行”活动,去年149场次活动共达成就业意向7786人。今年3月1日,市人社局组织博瑞特热能设备等6家重点企业,携291个优质岗位参加2025“起跑春天”杭州青年人才交流大会。参加活动的浙江科技大学宣城籍学子魏远航说,今天就是冲着家乡企业来的,“宣城对应届毕业生的住房、职业发展等方面都有保障,回宣发展大有可为。”

真金白银,一诺千金。宣城吸引力,强就强在对“合伙人”的承诺,说到做到。

宣城深入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出台人才强市28条、产业人才“宣十条”等一揽子支持政策,推动惠才政策直达快享,3年累计为2000余家企业、3万人次人才兑现政策资金3.48亿元,建成人才公寓8000余套。

640 (1).jpg
第六届长三角G60科创走廊人才峰会

03

后劲有多足?

连续3年人口净流入,宣城吸引力,后劲足得很。

科技创新,就是源源不竭的动能。

2024年,宣城新增省级创新平台76个,获批省级企业研发中心45家。中国科大先研院宣城科创基地揭牌成立。实施产学研合作项目341项,数字化转型评价位列全省第2。宣城经开区入选全省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示范园区;宣城“工业大脑”创成省级工业互联网创新中心,入驻企业1288家。

毕业于中国科学院的材料学博士Mustafa Haider是宣城重点企业引进的高端人才,就职于宣城先进光伏技术研究院。这位巴基斯坦友人喜欢宣城尊重人才、爱护人才的氛围,干脆把家人也接来了,安心在这里发挥所长。

640 (2).jpg

科创实力,吸引来了“科技副总”。

宣城率全省之先探索“科技副总”引才机制,从高校、科研院所引进教授专家高层次人才,到企业兼任“科技副总”,解决科技人才“引不来、不够用、留不住”的难题。

从校园到企业,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科技副总”们带来了智慧、技术,带来了人才、团队和成果。合肥工业大学宣城校区机械工程系副教授刘勇在担任云华智能的“科技副总”1年内,就研发了智能轻焊工作站,成为企业的“拳头”产品。截至去年底,44名“科技副总”所在企业已与高校签订32项产学研用协议,累计帮助宣城申请45项发明专利。

“科技副总”已是宣城吸引力响当当的招牌,宣城又面向长三角柔性引进高层次人才,设立长三角名师工作室30个、名医工作室86个。探索“政聘企用”人才引育新模式,引进268名重点高校毕业生派驻98家重点企业培养使用。

来自合工大宣城校区同一寝室的郭嵩、杨亮和褚万刚,3位来自不同城市的“同窗”毕业后,通过“政聘企用”模式入职本地企业携手干事创业,还不约而同当上了“宣城女婿”,成为宣城吸引力生动的注脚。

前有武汉大学博士梁记伟、胡明明夫妇双双落户宣城的佳话,后有95后小伙刘爽回宣担当宣纸小镇负责人的事例。

近期,我们在寻找“此心安处是宣城”系列报道的主人公时,惊喜地发现,还有在外打工四十年如今返乡就业的崔文军,放弃杭州三甲医院优厚待遇回宣组建介入血管外科的医生张明照……

还有返乡创业的新“农”人、归来传承非遗的新一代……

他们经历不同、身份各异,却怀揣同一个梦想——在宣城干事创业,留下属于自己的精彩一笔!

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宣城篇章的征程上,宣城市委、市政府正聚力打造更佳的聚才环境、展现更大的爱才诚意、提供更优的人才服务,真正让宣城成为人才汇聚之地、价值实现之地。

宣城吸引力,还将更持久、更强劲。

来源:宣城发布


转载声明: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本条内容侵害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

编辑:姜雷

审核:战言利




免责说明

1、凡本网专稿均属于鲁眼瞰天下所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及鲁眼瞰天下的作者姓名。                

2、本网注明“来源:×××(非鲁眼瞰天下)”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品内容涉及版权和其它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核实确认后尽快处理。                

3、因使用鲁眼瞰天下而导致任何意外、疏忽、合约毁坏、诽谤、版权或知识产权侵犯及其所造成的各种损失等,鲁眼瞰天下概不负责,亦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4、一切网民在进入鲁眼瞰天下主页及各层页面时视为已经仔细阅读过《网站声明》并完全同意。        

分享到 - 微信